杭州的盛夏,暑气蒸腾,却挡不住羽毛球爱好者的热情。7 月 7 日,一场星光熠熠的冠军见面会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日本羽毛球名将大堀彩与中国名将王祉怡、冯彦哲携手亮相,在羽毛球馆内与杭州地区的青少年球员们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羽球交流盛宴。球拍挥舞的风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掌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体育无国界的动人画卷。

跨越赛场的握手:从对手到搭档的奇妙联结
活动现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堀彩与王祉怡的 “跨界搭档”。去年 12 月,杭州举办的世界羽联巡回赛总决赛上,大堀彩以一场精彩的比赛完成了国际大赛的谢幕之战,彼时她与王祉怡还是隔网相对的对手;如今再度重返杭州,两人却并肩站在球网同侧,配合完成了一场充满趣味的表演赛。
白色的羽毛球在球网间划出优美弧线,大堀彩标志性的灵动步伐与王祉怡稳健的防守形成奇妙呼应。当王祉怡一记势大力沉的扣杀得分时,大堀彩笑着与她击掌,阳光透过场馆天窗洒在两人身上,定格成体育交流的温暖瞬间。”能和曾经的对手成为搭档,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大堀彩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眼中闪烁着真诚的光芒,”王祉怡的攻防像教科书一样完美,我相信她会在羽坛走得很远。”
王祉怡则回赠了对前辈的敬意:”大堀彩选手的技术细节一直值得学习,她对球的控制感非常细腻。今天能和她搭档,其实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两位中日女单名将的互动,让在场的青少年球员们直观感受到:竞技体育的终极意义并非胜负,而是超越国界的相互欣赏。
经验传承:冠军们的 “成长秘籍”
表演赛结束后,三位名将围坐在孩子们中间,开启了 “冠军课堂”。面对孩子们 “如何才能打得像你们一样好” 的提问,冯彦哲率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我小时候的偶像就是张楠前辈,” 这位 23 岁的混双名将眼中泛起光芒,”每次看他比赛,我都会琢磨 ‘ 为什么这个球要这么处理 ‘,慢慢就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他特别强调,对于青少年来说,兴趣比技术更重要,”先爱上挥拍的感觉,再谈进步,热爱是坚持下去的唯一理由。”
王祉怡则结合即将到来的世锦赛,讲述了职业运动员的备战心得。”现在世界排名第二,但每次训练我都会把自己当成挑战者。” 她拿起球拍,给孩子们演示正手击球的发力技巧,”比如这个动作,看似简单,我每天要重复练习 200 次,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当有孩子问起如何应对比赛中的紧张情绪时,她笑着说:”把每次心跳加速都当成兴奋的信号,告诉自己 ‘ 终于有机会展示训练成果了 ‘。”
大堀彩则分享了退役后的生活感悟:”运动员生涯总会有终点,但对羽毛球的热爱可以延续一生。” 她蹲下身,耐心纠正一位小女孩的握拍姿势,”你看,手指轻轻贴在拍柄上,就像握住一只小鸟,既要抓牢,又不能太用力。” 温柔的指导方式,让孩子们很快消除了拘谨,纷纷围上来请教问题。
以球为桥:拓宽青少年的国际视野
本次活动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技术传授。主办方希望借助中日名将的影响力,让青少年在接触顶尖运动员的过程中,感受多元化的羽球文化。活动现场设置的 “国际交流角” 里,孩子们用英语、日语夹杂着中文与大堀彩交流,有人送上自己画的羽毛球主题漫画,还有人请教日语里 “加油” 的说法。
“看到孩子们主动用不同语言交流,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画面。” 活动负责人表示,体育是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羽毛球成为了连接中日青少年的纽带。大堀彩带来的日本青少年训练手册,王祉怡分享的国羽梯队培养故事,冯彦哲展示的国际赛事纪念品,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
12 岁的杭州少年林宇轩在活动结束后,小心翼翼地将三位名将的签名球拍放进背包。”以前只在电视上看他们比赛,今天才知道,原来日本选手和中国选手训练时都要练这么多基本功。” 他说,”大堀彩姐姐说 ‘ 打球要像跳舞一样轻松 ‘,王祉怡姐姐说 ‘ 要像战士一样坚定 ‘,这些话我都记在本子上了。”
薪火相传:羽球种子的播撒
夕阳西下,活动接近尾声,三位名将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大堀彩在离开前,特意在体育馆的留言墙上写下 “羽球无国界” 五个字;王祉怡则写下 “坚持热爱,终会闪耀”;冯彦哲的留言是 “今天的你们,就是明天的我们”。
这场看似简单的见面会,实则是一次体育精神的传递。当大堀彩讲述自己因伤调整训练计划的经历时,孩子们懂得了 “坚持” 的分量;当王祉怡说起对战安洗莹时的战术调整,孩子们明白了 “智慧” 的重要;当冯彦哲回忆青训时期每天加练的场景,孩子们体会到 “付出” 的意义。
正如王祉怡所说:”我们今天站在这里,不仅是为了推广羽毛球,更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优秀的运动员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背后有不同文化的滋养,有全世界爱好者的支持。”
活动落幕时,场馆外的羽毛球场上,几个孩子还在模仿着名将们的动作反复练习。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中会有人站在国际赛场,带着今天收获的勇气与视野,续写这段因羽球而起的跨国情缘。而这,正是体育交流最动人的延续。